12月4日19时,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新传学子交流坊第四期在腾讯会议开幕。本期交流坊邀请到南开大学青年教师周培源做“计算传播”的主题分享。我院祖昊老师主持了本次活动。
讲座伊始,周老师以学者费曼的一段经典论述引入,向同学们介绍了社会科学相较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系统性、完整性上的缺憾。与此同时,周老师用两则全样本数据分析的研究表明,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科学在研究结果上完全能与自然科学“媲美”。而数据—技术驱动的“计算传播”新范式,正在给传播领域研究成果质量和科学性的提升带来新福音。周老师指出:“计算传播致力于寻找传播学可计算化的基因,主要以网络分析、文本挖掘、数据科学等为工具、方法,旨在大规模提取人类传播行为数据,并分析数据背后的生成机制和基本原理。”
随后,周老师详细介绍了数据研究分析的种种特征,如数据量大、连续性、不反应性、不完整性等等。对于每个特征,周老师都融入了浅显易懂的案例和拓展阅读的文献,引导同学们的直观感受和深入学习思考。在此过程中,他还介绍并演示了一些计算传播常用的软件工具和参考资料,如分析词频的ROST软件,分析文献的Citespace软件,北京理工大学张华平教授团队开发的NLPIR软件以及中国大学MOOC中上的“社会网络分析”课程等等。周老师认为,学习掌握计算传播本领,应当遵循以下三点要义:一是兴趣驱动,实现计算传播思维与传统研究思维的融合、跨越和转换;二是问题导向,用问题带动研究研究方法运用,做出有温度的研究;三是学会合作。由于计算传播涉及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理论融合、问题阐释等诸多环节,单人很难完成所有工作,因而必须找到合适的研究伙伴。他欢迎中国政法大学与南开大学的同学们各显所长,一起合作展开研究。在讲座的最后,周老师以“数据科学家+社会科学家=计算社会科学家”公式,呼吁大家在数据时代不断精进,努力掌握计算传播与数据研究的本领。
随着分享的结束,听讲的同学纷纷与周老师展开互动。我院政治传播方向博士研究生马玉宁请教了如何用Python软件抓取完整数据的问题。周老师表示,Python抓取需要严格的抽样限定,保证最大程度的覆盖面并对数据进行清洗,然后再进行研究。现阶段的数据抓取技术已经算法训练,与人工处理的数据不分上下。在不久的将来,这种算法将更加成熟。我院研究生谢甜甜就文科生培养数据思维的问题,向周老师进行了提问。周老师表示,得益于数据抓取、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科生完全可以排除“写代码”的恐慌,直接从项目上手练习数据研究。只要做完一次项目,必能从中获得知识领悟和研究成就感。
在讲座的最后,祖昊老师再次对周老师的精彩分享表达了感谢,并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呼吁同学们牢记周老师反复提及的“数据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祖昊老师认为,同学们广为熟悉的、累积理论知识要点并用之解释社会文化现象、现实的做法,无疑适用于一般性人文科学研究议题,但其与数据研究思维实有很大差异。同学们应当以今日讲座为契机,努力切换认知界面,从一些基础性的研究、案例出发,先培养起“问题-数据-分析-意义”的思维链条,再逐步接触更复杂的研究话题及其相应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祖昊老师还号召大家学习周老师“价值导向”的学术情怀。他强调,数据研究秉持的是客观中立的科学态度,但透过数据研究的问题需饱含正当、公共、共情性价值意向和人文关怀。我们研究初衷和研究产出,也需以推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世界为目的和旨归。
撰稿:宋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