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工作 » 教学信息 » 正文

【实习纪事】四时梦里身是客,尤做寒冬夜行人——写于实习结束后两个月之际

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10-14

文/温一冰

实习单位:南方都市报北京新闻中心 单位指导老师:王卫国 学校指导老师:阴卫芝

接到写实习纪事的通知,恍然惊觉实习已经结束两个月,我竟埋头书卷而几乎不知时日。然后回头望望那段从春雷四起的惊蛰天待到夏至将至的日子,那些若有所失和若有所得大抵都可以用来砥砺自身的。

惊蛰闻雷冬虫醒:靡不有初鲜克终

彼时惊蛰春雷四起,冬季的寒意是未能彻底退去的。我也恰如那越冬的虫儿,带着冬伏的困意醒来,等着开始人生中第一次尚算正式的工作。

带着一份疲惫三分焦急六分期待等了两周,我终于来到了南方都市报北京新闻中心,被领导分给了办公室里据说最优秀的记者带着工作,一边凳子还没坐热就接到了第一份工作——写一份关于财政部发布2013年中央财政预算的消息,然后接下来连轴转了好几天,被各种政经新闻狂轰乱炸了一通,连着做三公经费的数据新闻,加班一夜也未得到很好的成果,然后紧接着又赶上一个又一个发布会和讲座,一个月下来甚至没有时间停下好好思索那段时间的工作。当然实习初始的那点小小心绪也被赶得无影无踪。

初从家中返京时,脑中一直萦绕着那句“靡不有初”,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下半句,一直苦思无果。反而实习一月稍稍闲下来脑中终于蹦出了下半句“鲜克有终”,大概确实真正身在其中才能了解此间意味,人人为事大抵都有个好的开始,却总又鲜有善终。这前半句像个谶语,后半句又像个警示来的恰逢其时,终于我没有在突如其来的忙碌中怠惰的去找张冷板凳,也终于在紧凑的工作节奏中渐渐摸清了位置,面对政经新闻不再手无足措。

清明万物生长时:忽而风至乱心词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做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庸人,不愿为其所扰,只得避其所事。实习到多雨的清明时节,任务更是纷至沓来,大概万物生长时人人忙碌,事情自然也多了起来。那时我不再只是根据政府公文写写消息,而是开始在发布会中奔波,在经济形势分析、政策解读中穿梭,从一个更深的视角来做政经新闻。

此时最大的感受是“乱”,表面上乱象迭出:“不被看好的经济增速,699万奔波在找工作途中的应届毕业生,居高不下百调不灵的房价,暴力征地以及在城市里找不到安身之处的农民工,国企的低效率甚至无效率,民间资本步履维辛,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内里则是群魔乱舞,利益纠葛万千,难以理出头绪。那些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乱象冥冥中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发展到今天,政府动辄多少万亿刺激经济的手段似乎已经黔驴技穷,改革终于不再是一个渐进式慢慢追求的过程,而变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转弯,十字路口一脚天堂一脚地狱,但是夹杂其中的复杂利益纠葛却使改革步履维艰。

作为被裹挟在时代洪流中的一个向大家说话的人,我能做的也仅仅是说而已,而且说得还不怎么好,修炼数年也未必振聋发聩,振聋发聩也未必振衰起敝,我几乎要沉默。

小满芒种待夏至:敛袂而归好将驰

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得盈满之时我最需要的就是一大盆凉水来滋润滋润,百思不得其解之事暂放一边,春时小满专注裁缝衣著,春天歌舞以及一场冰凉的雨,再等来芒种好好插秧,一边送送那花神并青梅煮酒。到敛袂而归,相将好去之时,恰好出一个谜语“夏至”,记住地久天长的谜底而不去深究其事。

从最初手忙脚乱,对着一串串令人眼花缭乱的经济数据头昏脑涨,到奔波在帝都各个高校的政经讲座论坛里游刃有余不过短短三个多月,实习结束我已经基本适应了作为一名实习记者的工作。虽然这份职业并不如我想的那样有趣,没有手工艺人,没有上访者,没有地沟油,也没有被某某部门软禁还是封口……不过做宏观经济及政策新闻就是这样,要面对一系列政府发布的干巴巴的政策公文,和一堆经济形势分析数据,以及一个个看上去高端大气的发布会,试着从一个更为宏观、或者说官方的角度审视这个国家的发展,并且只是思索言说而非得出答案,我只好抱着问题又奔向人生中下一个互相将至的路口。

四时梦里身是客,尤做寒冬夜行人

习惯来的无知无觉,要改变习惯时才察觉它的样子。度过四个时令我并未知身是远客而若处梦中。刚离开南都时,打开电脑仍旧忍不住监控每日新闻线索,动动手指想复制时才恍然想起我已经离开了实习岗位。短短一学期的实习,我已经适应了一个记者的生活,寻找新闻线索,监控财经讲座信息和部委网站,听发布会,交换专家名片,采访,写稿……哦,当然还有颠倒的生物钟。回到学校感到一些茫然,因为身体的不适也难很快适应考研的紧张复习节奏,有时从梦中惊醒倏忽间还觉得似乎马上要赶往一场发布会,灯光身影,觥筹相交,不得不说,尽管工作中也有迷茫困惑,我还是对过去几个月的生活感到有些不舍。

那些若有所失和若有所得都是我敛袂而归之时衣襟上妆点的小小物什,我会记得第一次发布会后整理会议记录,记得第一次写新闻稿反复修改,记得加班整理数据,记得辗转采访到无人机专家,记得被采访对象挂电话,有意似无意,这一点一滴我都采撷收集,然后做成书签装进时光的书籍,到下一个入伏天来静静翻阅。

现在两月之后再去回想实习生活,阅读当时经历的点滴,终于又在时间里沉淀了一些当初未能察觉的感受,关乎记者这个职业本身的一些思索。

将记者的工作真正落实到实践当中,记者的新闻伦理修养也同样重要,因为作为一个记者每天最直接的面对的一个词就是“衡量”——如何尊重受访者的意愿同时最大程度的展示真实?如何在表面无趣的政策公文中加入耐人寻味的暗示?如何抓紧新闻的时效性又不至于失实?这些都需要在更长远的职业生涯中去时时体味。

我最大的感触是,尽管记者是一份“急”字当头的工作,但“稳”却是更加重要的一项素质。带我的实习老师曾说现在记者这行风气普遍浮躁,很多没影子的事情老早就传的沸反盈天,比如新型城镇化的方案,发改委根本没提具体的出台时间,从四月底各大媒体就纷纷发消息说“据传新型城镇化方案4月底发布”,直到被发改委规划司司长李铁在微博里公开批评。估计就是因为这样,在实习中每次写稿时,老师都会督促我反复核实新闻内容以及每一项数据的准确性与来源的可靠性,并与过去的数据进行反复对比;面对无实证的信息绝不为搏眼球而捕风捉影、肆意夸大。这可以说是我实习中关于职业本身的最大收获了。这种历练无疑会让我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受益终身,无论我从事何种工作,身处何方,都会记得我最初的坚持,都不至于失其本心,不至于在熵的增大中迷失方向。就像一个寒冬夜行到陌生城镇的旅人,拿着空的手提箱,等一个素不相识的路人,听一段人生就被快速列车带上下一个旅途。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学校邮箱:cupl@cupl.edu.com|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建设维护:光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