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已经结束,2011级新闻专业同学们的实习生活过去一个月了,在实习单位老师和学校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已经基本适应了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这实习最开始的一个月里,从最初的彷徨、不安,到坚定和决心。同学们不仅业务能力得到了锻炼,对生活也有了新的感悟。
一、适应工作,初见成果
在经历了实习初期的困难和不适应之后,大多数同学都已调整好心态,积极投入工作。目前同学们已经基本适应了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熟悉所在岗位的工作规律和业务要求,初试锋芒,在不同的岗位上有了各自的收获。
第一实习小组的实习单位有《精品购物指南》、《法制日报》和中央电视台十套。其中衣祎、王芊羽婷、张漂三位同学在《精品购物指南》组,他们已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性质有了概念和认识,正如王芊羽婷说:“我也已经逐步进入了工作状态,心中的那份不安已然消散,更多的是有了一份坚定。”路臻、杨茂林同学实习单位是《法制晚报》,他们参加每周的例会,在单位实习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从一个新闻编辑者和选择者的角度如何利用稿件,以及如何发掘新闻。这都使他们受益良多。
第二实习小组的实习单位有光线传媒、腾讯、北京新意互动广告有限公司、豆瓣网、凤凰新媒体。敖羽婕、李擎玥选择了光线传媒开始自己的实习;谢艳伟同学经历了两次无果的实习消息,最后终于去了北京新意互动广告有限公司;王成峰在百度无消息后选择了自己去求职面试,最终通过了豆瓣网的面试;王平同学选择去了凤凰新媒体实习,主要工作是运营凤凰视频的各类SNS账号;李欣和张杰同学自己主动联系了腾讯视频,且顺利的通过了面试流程进入实习工作。杜安琪同学因为之前的实习单位出了问题,同样选择了去腾讯视频。小组其他同学也于在上周接到了通知,目前正式进入腾讯网的实习阶段。
第三实习小组颇费几番周折才去到腾讯实习的韦丽萍说:“腾讯给我的初印象可以用‘环境好’、‘有朝气’两个词语来形容,透过腾讯的玻璃窗可以看到简洁大方的办公桌,而办公周围都摆放着各种绿色的盆栽,给人以宁静平和的感觉;与此同时,一张张年轻的脸庞和一个个跃动的身姿彰显着腾讯的蓬勃朝气;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中实习,我期待着自己的硕果累累”。其他几位仍在学校等待实习的同学也都没有闲着,在实习动员大会上,老师们已经对他们进行了心理辅导,让他们冷静客观地对待这种变故。这几位同学一边上着课,一边积极与实习指导老师沟通联系,以便能够尽早迈入实习的征途。
第四实习小组成员对自己小组的评价是大概是最不“新闻”的实习小组。实习成员中5位同学在律所,2个同学在法院,只有1个人在百度实习。他们说:实习开阔了我们的新闻视野。在学校的我们,永远都只认为“新闻”就是写稿子采访,经常抱怨为什么摄影、摄像、网站技术、媒介经营管理都需要我们去学习,直到实习之后,我们才真正了解到老师们的良苦用心。在浩伟律所实习的田莹就经常被主任称赞“你们怎么这么牛呢”,所有网站的编辑和管理工作,“一到你们手里就这么快完成,又好又快”。虽然是一间律所,却有着7家网站需要管理和维护,田莹就是在做着这样的工作。
第五实习小组的实习单位是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部和新华社经济新闻信息中心。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实习生活忙碌而充实,实习小组成员他们每周参加两次选题会,筛选选题,从中学习记者老师们的选题角度与选题标准。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刘家琛深切地体会到了“学生”到“记者”的蜕变。他参与过“百位新闻发言人微博上线”、“多盟携手微软MSN(中国)”、“关注睡眠与健康”、“2014雅昌--胡润艺术榜”等新闻发布会,也写了多篇新闻稿。短暂的实习经历让他收获颇多,充分感受到作为一个新闻人的魅力。于芳芳从采访优酷总裁,到独自参加中国社科院的《电子商务-新的生产力》研讨会、2014年中国金融消费者保护论坛,到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背景报告发布会、互联网大会新闻发布会,再到腾讯视频< 探灵档案>庆功会、网易云音乐校园音乐开放日发布会等参加大大小小14个发布会,整理的会议内容曾在某日头版发表。
第六实习小组的实习单位有中央电视台十套《我爱发明》栏目和CCTV《今日说法》。他们在实习单位学习尝试独自节目编辑制作、寻找选题,走进演播室,切身感受节目录制过程,在CCTV-10《我爱发明》节目实习的张新同学的经历其实也是很多同学的心声,只有真正融入进去,才能体会到个中滋味。张新尝到了真正剪片子的不易,在实习感受中写道:“很多细节和注意事项是我在学校无法了解到的。片子的剪辑进度真的是很难控制,52分钟节目时长要剪辑的素材却有几十个小时,周五审片时,编导都要进行粗剪工作加班到凌晨。”
第七实习小组的实习单位有人民日报海外版,《财经》杂志和环球网公益频道。刚进入《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归创业专版的孙彤昕,在寻找合适新颖的选题上并不是很顺利,为了熟悉海归创业这个领域,她查看了往期的报道并关注各类相关的媒体。她在这个“实战”过程中不断学习,熟悉了责任编辑的工作后她就很快要负责新一期的版面编排工作了。初入单位,由于《财经》杂志组内的稿件多是调查数月才能成形的大稿,实习小组成员还没能很快参与其中。为了尽快对“法经”版块熟悉起来,陈晶利用这段时间除了读完了《财经网》上“法经”组所有的往期内容,还通过浏览各大门户新闻网站、法学相关站点搜集与选题相关的法治新闻。现在,她已经开始和组内的记者一起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采访并整理英文录音稿,渐渐地开始忙起来。用她的话说:新世界的大门已经打开。最终确定在环球网公益频道实习的王健琦是小组中在一开始就最忙碌的一个,她目前主要负责的工作是翻译外国的慈善网站,将翻译后的内容录入该频道的工艺库里,对其组织和项目内容进行概括、总结。不久之后,王健琦可以审别人的翻译内容,她现在也在筹划公益频道的微信平台,对以后的实习充满了期待。
第八实习小组的实习单位有海淀检察院、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法制日报北京记者站、方正集团新媒体部。田晓燕、姚美琪、陈翊新在海淀检察院,鲁良泰、蒋筱青、赵志慧在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陶明权、张思媛在法制日报北京记者站;贾皓在方正集团新媒体部;各小组成员均已到刚岗开始实习。在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的鲁良泰同学被分到了环境组,在7天和“大洋非编”打交道的过程中,已经可以简单地编出可供选用的片段了。现在已经开始接到老师布置的“街头采访”任务。他为自己得到珍贵机会感到荣幸:“两个刚刚来到新华网一周不到的实习生可以承担起一个为频道提供素材的任务,虽然在别人看来,也许只是一小段同期声,无足为奇。但是对于一个刚刚在此专业领域内实习仅一周的实习生来说,这是莫大的荣誉。
二、专业历练,收获颇丰
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同学们对新闻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提高。
实习更加深了同学们对新闻理论的认识。在学校读书的时候,理论都是“考试答案”的存在,而到了实习,却是真正开始认识和了解所学过的理论的内涵了。在律所实习的徐榕玲就对此感受颇深。“作为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我的眼界竟然如此狭窄。明明知道‘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web2.0’、‘人人都能做记者’‘社区化媒体’,我却只把这些当做无关紧要的理论,从未深想过它在现实中的含义。一名学法律出身的律师都看到了媒体的力量,知道运用网络、媒体来宣传自己,而新闻出身的我们却只能看到固有的‘传统媒体’,看不到那遍布在全国大大小小各个企业、单位里的‘新媒体’。”
实习让同学们面对现实,真正“长大”。就像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的刁佳星说,“在法院这个在激进主义者看来充满官僚之气的地方,对于我们实习生而言,却是一个可以阅人知世的地方”,他们试着在这一段实习的时间里,从一个媒体人的角度去一点点来解读法院,慢慢的试着把新闻和法学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跨学科的全面成长。
同学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对新闻实践有了自己的心得。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部实习的张海莺,在实习的一个多月中,经历了跑会、采访、写稿的丰富实习生活。她的每周工作中的固定内容是周一周三准时参加选题会,上报选题。如果有选题被采纳,就会由记者部的老师带着把稿件完成。写稿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理清稿件逻辑”,要“有新的东西可以挖”,这些都是在日常写稿过程中老师教授的经验。在记者部实习生办公室中一共有十多位实习生在随时准备接受跑会、采访、写稿件的任务,所以,在最初的一个月中,她首先学会的就是“积极主动”。
实习单位带来的专业精神在朱丽飞同学也深有体会。朱丽飞同学在CCTV-10《我爱发明》节目,被分到策划组的她也说道:“找选题、联系发明人看起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我在和我们组其他老师聊天的过程中,听他们说总会做一些无用功,往往是一个电话的挂断就意味着之前所收集的资料、所做的工作都白费,又得中心寻找其他新奇的发明。”
北大方正有限责任公司从事移动新媒体设计的贾皓意识到了媒介革命的重大意义和媒体人在其中的重大作用:“我们在课堂上经常提起媒体的变迁、技术的革新,但直到现在,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也正处于这场新媒体的革命中,自己也正为之兢兢业业的工作,并翘首以盼,期待着更多人加入这场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