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专业 » 正文

政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19-12-25

 


政治传播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简介

政治传播学是对政治传播现象的总结和政治传播规律的探索和运用,它包括对政治传播结构、功能、本质及技巧等方面的研究,是政治学与传播学、法学等学科相结合的交叉性学科。政治传播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实践性和跨学科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政治修辞、政治宣传、公众政治态度变迁与传播效果研究、媒介与政府的关系、政治舆论研究等。中国政法大学具有支撑建设政治传播学的学科平台,有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设立有法学和政治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具有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具有比较深厚的政治传播学理论研究积淀,相关学科的教师在政治文化与态度测量、网络民族主义、政治传播与认同、新闻与传播法、公共安全与网络治理等具体领域,承担了大量国家级和国际合作课题,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已形成了一支优秀的跨学科的政治传播学师资队伍和学术团队。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觉悟,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有志于从事政治传播学的高层次学术研究人才、高等学校的教学骨干以及高层次政治传播实务人才。具体要求:

1、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宽阔的现代政治学视野和比较精深的现代政治传播专业知识体系,具备较强的独立从事政治传播研究的学术能力;

2、熟悉中国政治体系及其政治传播的运行过程、基本规律和中国现行的法律、政策,具有较强的政策分析能力。

3、系统地掌握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的基本技能,熟悉媒体实务操作,具有良好的文化功底、语言表达能力和全媒介管理工作的能力。

4、至少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国语。

三、研究方向

(一)政治传播实务

立足当下政治传播的实践,就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交叉学科的视野进行问题现象的归纳、问题原因的剖析、问题解决的对策探究,着重培育和提升博士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术素质。

(二)公共舆论

依托学校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优势师资力量培养博士研究生从事舆论教学科研的综合实力。借助校院两级实习实践平台和校外导师力量提升博士研究生的研究视野、问题意识、实务能力。重视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研究国内外公共舆论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

非定向:三年

定向就业:四年

学习年限

三至六年

五、课程设置、其他培养环节、教学计划与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一年半时间安排。课程由必修课、补修课和其他培养环节等构成。

博士生所修课程学分不少于25学分,跨学科和以同等学力考取的博士生所修课程学分不少于29学分,其他培养环节所修学分不少于8学分。

1、必修课程(计25分)

1)学位公共课:4门,计11学分。

2)学位专业课:4门,计14学分。

2、补修课程(计4学分)

跨学科和以同等学力考取的博士研究生,应补修2门硕士阶段学位课程。该部分课程不独立开设课程,由博士生与硕士生同步学习并参加考核,非本专业博士生补修2门课程,每门计2学分。

3、其他培养环节(计8学分)

博士生在完成如上所规定的课程学习和修满学分外,应在以下五个培养环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学习与研究,所修学分不低于8学分。具体如下:

1)文献阅读与综述:计2学分

博士研究生在前四学期内应精读一定数量本专业经典书目,并撰写2篇读书报告。同时,要撰写与本专业方向相关的文献综述或学术前沿研究综述2篇。以上读书报告、文献综述、前沿综述经导师评阅合格后,共计2学分。

2)科研环节:计2学分

博士研究生第一至第四学期,每学期应当提交1篇学期论文,每篇不少于8000字。学期论文的考核工作由导师负责。博士研究生完成学期论文达到规定要求的数量和质量,计2学分。

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前,应以中国政法大学作为作者单位,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刊物或学校规定的刊物上至少发表2篇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

3)课题研究:计2学分

课题研究应贯穿于博士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导师应创造条件,鼓励和吸收博士生参与课题研究。博士研究生主持或参与本校教师或其它课题。导师对参与相关课题的博士研究生给予评定,合格者,计2学分。

4)社会实践:计2学分

社会实践可以通过专业实习、挂职锻炼、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社会调查、短期出国留学等方式进行。本环节通过提交实践单位鉴定意见、实践总结报告、出国总结等方式考核。社会实践时间一般不得少于3个月。

5)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是指博士生可以通过担任教授助手、辅导答疑或独立承担部分课程进行。本环节不计入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安排请见附表。(见附表)

六、培养方式

(一)博士生培养以科研为主,课程学习为辅,重在培养科研能力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二)博士生培养实行博士生导师个人负责与博士生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博士生入学三个月后,在导师指导下制定系统的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博士生在学期间,需严格执行该培养计划,完成所规定的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等各项要求。指导小组由本博士点全体博士生导师组成,也可根据学科方向需要适当吸收若干有高级职称且有较好学术水平的教师参加博士研究生相关环节的培养。

(三)在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聘任部分校外、实务部门的专家学者和管理者,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建立双导师制。

(四)在课程教学中,重点强化方法论的训练,提高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

(五)本专业将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努力方向,将通过与国外大学的联合培养、互认学分、学术访问和短期交流等途径拓宽博士生教育的国际视野。

七、质量标准

博士研究生的质量标准主要在知识掌握、科研能力和外语及国际视野等几个环节予以控制和评价。

(一)知识掌握

导师所开设的专业课程须体现学术研究的前沿性,同时要有方法论方面的重点讲授;博士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和相关培养环节后,要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有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要对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其它支撑学科、关联学科的理论知识有所了解。

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要完成相应的阅读量,要阅读一定数量本学科、专业的经典文献,系统阅读本专业培养方案所列的参考文献;

学位课程必须考试,百分制成绩需达到75分以上,等级制成绩需达到良及以上。

(二)科研能力

在博士论文撰写和科研论文写作方面,能够具体运用本学科的相关方法论研究相关问题。

具有批判性思维,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论文写作方面符合学术规范,并体现创新性。

博士学位论文要体现创新性。选题能够体现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前沿性,能够运用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并具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和较大的实践意义。

(三)外语能力及国际视野

能够运用外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文献,能够运用外语进行专业方面的基本学术交流。在学期间,一般应有短期的境外学术交流和进修经历。

八、考核方式

(一)课程考核:学位课必须考试,其形式可采取笔试、论文写作等多种形式。笔试必须有试卷。

(二)科研考核:博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并以学期论文、学年论文、命题论文和课题研究等方式进行考核。

(三)中期考核严格按《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规定进行。

九、学位论文选题与撰写

(一)中期考核通过后,博士生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开题和撰写阶段。

(二)经开题小组审核通过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开题须提供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包括选题意义、基本内容与研究框架、相关研究成果与文献。应注重选题的创新性。

第一次开题未通过者,必须进行第二次开题。

开题时鼓励吸收校外专家和其它相关学科的学者参加。

(三)导师应对学位论文写作进行进展检查和时间提示。

(四)博士学位论文字数必须达到12万字,且符合学术规范。

十、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一)鼓励各专业实行预答辩制度。

(二)博士论文的原创性检查、评审、导师回避等按照学位办相关规定进行。

(三)学位论文涉及实务问题的,吸收实务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参加答辩委员会。

十一、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l  政治传播理论与方法

1.          []哈罗德·D·拉斯韦尔著,田青、张洁译:《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布赖恩·麦克奈尔著,殷祺译:《政治传播学引论》(第二版),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3.          []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     []兰德尔·彼特沃克著,张洪译:《弯曲的脊梁:纳粹德国与民主德国时期的宣传活动》,三辉图书、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

5.     []W.兰斯·本奈特(Bennett.W.L.) / 罗伯特·M.恩特曼(Entman.R.M.) 著,《媒介化政治:政治传播新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6.     []彼得·伯克著,郝名玮译:《制造路易十四》,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7.     []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著:《沉默的螺旋 : 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8.      [美] 马克斯韦尔·麦库 著:《议程设置 : 大众媒介与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9.      [美]卡尔·霍夫兰(C.I.Hovland / 欧文·贾尼斯(I.L.Janis / 哈罗德·凯利(H.H.Kelley著:《传播与劝服:关于态度转变的心理学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10. []爱德华·L·伯内斯 (Edward L.Bernays) 著:《宣传》,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11. [] 阿莱特·法尔热著:《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文汇出版社,2018.

12. [英] 艾博·文·戴雪 著:《公共舆论的力量:19世纪英国的法律与公共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13.      王海洲著:《合法性争夺:政治记忆的多重刻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4.      林语堂著:《中国新闻舆论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5.      祝基滢 著:《政治传播学》,台湾三民书店,1983.

16.      彭怀恩 著:《政治传播与沟通》, 台湾风云论坛出版有限公司,2004.

17.      陈力丹著《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18.      刘海龙著:《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年版

19. 谢岳 著:《当代中国政治沟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0. 邵培仁著:《媒介舆论学 : 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1.      荆学民著:《政治传播活动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22.      段鹏 著:《政治传播:历史、发展与外延》,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23.      李元书 著:《政治体系中的信息沟通》,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24.      许静 著:《大跃进运动中的政治传播》,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25.      苏颖著:《作为国家与社会沟通方式的政治传播: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路径下的探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26.      []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27. 杨阳著:《王权的图腾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8.      []D.B.杜鲁门 著:《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29.      []布鲁斯·埃·纽曼著,张哲馨译:《营销总统:选战中的政治营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0.      白文刚著:《中国古代政治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31.      周濂著:《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32. 阎步克著:《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3.  [美] 马修·辛德曼 著:《数字民主的迷思》,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

  传播学学理论与方法

1.     《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象之谜》,沙莲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     《传播学引论》,李彬著,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2003年增补版。

3.     《现代大众传播学》,张国良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赛弗林·坦卡德等,华夏出版社,2000

6.     《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 斯蒂芬·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     《传播理论》,[]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8.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埃弗里特·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10. 《传播学概论》 []施拉姆、波特,新华出版社   1984

11.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2. 《大众传播模式论》,[]麦奎尔、温德尔,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13. 《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4. 《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美〕费斯克等   新华出版社,2004

15. 《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   新华出版社,2004

16. 《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7. 《传播的观念》,陈卫星,人民出版社,2004

18. 《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9. 《公众舆论》,[]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0. 《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21. 《传播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罗杰.菲德勒,华夏出版社,2000

22. 《理解媒介》,[]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2000

23. 《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英〕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新华出版社2004

24. 《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张巨岩,三联书店,2004

25. 《新闻:政治的幻象》,〔美〕W·兰斯·班尼特,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26. 《传播政治经济学》,[]文森特·莫斯可,华夏出版社,2000

27. 《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阿芒·马特拉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8. 《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美〕埃弗利特·E·丹尼斯、约翰·C·梅里尔,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29. 《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彼得斯,华夏出版社,2003

30.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哈贝马斯,学林出版社,1999

31. 《作为话语的新闻》,[]梵·迪克,华夏出版社,2003

32. 《媒介·人·现代化》,陈崇山、孙五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3. 《传播统计学》,柯惠新、祝建华、孙江华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4. 《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迈克尔·辛格尔特里,华夏出版社,2002

35. 《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6. 《传播学:危机与范式革命》,胡翼青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7. 《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利贝斯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

l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2、(美)哈罗德·D·拉斯维尔著,杨昌裕译:《政治学:谁得到什麽?何时和如何得到?》,商务印书馆19921999年版。

3、(美)贝蒂·H·齐斯克著,沈明明等译:《政治学研究方法举隅》,沈明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4、(美)杰克·普拉诺著,胡杰译:《政治学分析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5、李瑛著,《现代政治学计量方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张铭、严强主编,《政治学方法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里普森著,刘晓等译:《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8、(美)Fred I·Greenstein Nelson   W·Polsby 主编:《政治学——范围与理论》,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版。

9、(美)兰·艾萨克著,张继武等译:《政治学的视野与方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美)格林斯坦, 波尔比斯著,竺乾威译:《政治学手册精选》,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1、俞可平,《西方政治分析新方法论》,人民出版社1989年年版。

12、吕亚力,《政治学方法论》,台北:三民书局1994年版。
  13
、易君博,《政治理论与方法研究》,台北:三民书局1993年版。

14、(美)伊安·夏皮罗,姚建华等译:《政治的道德基础》,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15、(英)国杰弗里·托马斯著,顾肃等译:《政治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英)国亚当·斯威夫特著,萧韶译:《政治哲学导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7、张桂琳著:《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从古希腊到当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张凤阳等著:《政治哲学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9、欧阳英著:《走进西方政治哲学:历史、模式与解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20、(英)罗素著,何兆武译:《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1、(美)沃拉斯著,朱曾汶译:《政治中的人性》,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2、(美)戴维·伊斯顿著,王浦劬译:《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3、(美)罗伯特·达尔著,王沪宁等译:《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l  西方政治哲学

1、(美)哈罗德·D·拉斯维尔著,杨昌裕译:《政治学:谁得到什麽?何时和如何得到?》,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美)伊安·夏皮罗著,姚建华等译:《政治的道德基础》,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3、(英)杰弗里·托马斯著,顾肃等译:《政治哲学导论》,顾肃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4、(英国)亚当·斯威夫特著,萧韶译:《政治哲学导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张桂琳著,《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从古希腊到当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张凤阳等著,《政治哲学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欧阳英著,《走进西方政治哲学:历史、模式与解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8、(美)沃拉斯著,朱曾汶译:《政治中的人性》,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9、(美)罗伯特·达尔著,王沪宁等译:《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0、(美)Fred I. Greenstein Nelson W. Polsby 主编,《政治学——范围与理论》,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版。

11.[]安东尼·唐斯著,姚洋、邢予青、赖平耀译:《民主的经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2.[]弗里德利希·奥古斯特·哈耶克著,王明毅、冯兴元等译:《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西摩·马丁·李普塞特著,张绍宗译:《政治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4.[]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冯克利译:《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大卫·休谟著,关文运译:《人性论:在精神科学中采用实验推理方法的一个尝试》,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6.朱光磊著:《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7.洪涛著:《逻各斯与空间:古代希腊政治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l  西方政治思想原著

1、柏拉图著,郭斌和等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西塞罗著,沈叔平等译:《国家篇 法律篇》,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奥古斯丁著,吴飞译:《上帝之城》,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5、托马斯·阿奎那著,马清槐译:《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6、马基雅维利著,潘汉典译:《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7、斯宾诺莎著,温锡增译:《神学政治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8、霍布斯著,黎斯复等译:《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9、洛克著,叶启芳等译:《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0、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11、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2、汉密尔顿等著,程逢如等译:《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柏克著,何兆武等译:《法国革命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4、贡斯当著,阎克文等译:《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5、阿克顿著,候健,范亚峰译:《自由与权力》,商务印书馆,2001年。

16、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6、托克维尔著,冯棠,桂裕芳译:《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2年。

17、密尔著,许宝骙译:《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8、密尔著,汪瑄译:《代议制玫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9、黑格尔著,范扬等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0、韦伯著,阎克文译:《韦伯政治著作选》, 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

21、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2、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三联书店2004年版。

23、波普著,郑一明 等译:《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25、伯林著,胡传胜译:《自由论》,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26、阿伦特著,陈周旺译:《论革命》,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27、萨托利著,冯克利等译:《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28、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

29、亨廷顿著,刘军宁译:《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30、亨廷顿著,程克雄译:《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31、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32阿尔蒙德等著,徐湘林等译:《公民文化》,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33、塔尔蒙著,孙传钊译:《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34施特劳斯著,彭刚译:《自然权利与历史》,三联书店2003年。

35、麦迪逊著,尹宣译:《辨论:美国制宪会议纪录》,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6、剑桥政治思想史原著系列(影印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出版。(共96部,可在导师指导下阅读相关书目。)

l  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专著

1、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五卷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徐大同,马德普主编:《现代西方政治思想》,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萨拜因著,盛葵阳等译:《政治学说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4、斯金纳著,奚瑞森等译:《现代政治思想基础》,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5、施特劳斯著,李天然译:《政治哲学史》,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4、沃格林著,谢华育等译:《政治观念史稿》(卷一至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谢尔登·沃林著,辛亨复译:《政治与构想——西方政治思想的延续和创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

16、茱迪·史珂拉著,左高山等译:《政治思想与政治思想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

17、福山著,毛俊杰译:《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8、麦克里兰著,彭淮栋译:《西方政治思想史》,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19、弗里德里希·希尔著,赵复三译:《欧洲思想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0、浦薛风著:《西洋近代政治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1、陈思贤著:《西洋政治思想史》(共四卷),吉林出版集团2008年版。

22、基佐著,程洪逵等译:《欧洲文明史——自罗马帝国败落到法国革命》,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23、克洛德·德尔马著,郑鹿年译:《欧洲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4、哈罗德·J·伯尔曼著,贺卫方等译:《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误为下一著作的译者。)

25、库朗热著,谭立铸等译:《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26、芬利著,晏绍祥等译:《古代世界的政治》,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27、宫秀华著:《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8、休谟著,刘仲敬译:《英国史》(共四卷),吉林出版集团2012.

29、丘吉尔著,薛力敏等译:《英语民族史》(四卷本),南方出版社,2004年。

30、丁建弘、李霞著:《普鲁士的精神与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1、佩里·安德森著,郭方等译:《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2、佩里·安德森著,刘北成译:《绝对主义国家的谱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3、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著,厉以平译:《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34布克哈特著,何新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97年。

35、朱学勤著:《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36、高毅著:《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7、丛日云著:《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修订版),吉林出版集团,2007年。

38、丛日云著:《在上帝与恺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三联书店2003年版。

39、奥尔森著,吴瑞诚等译:《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40、蒂利希著,尹大贻译:《基督教思想史》,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41、爱德华·C·斯图尔特等著,卫景宜译:《美国文化模式跨文化视野中的分析》,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42、罗伯特·贝拉著,张来举译:《美国透视——个人主义的困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43霍夫施塔特著,崔永禄等译:《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商务印书馆2010年。

45、理查德·罗蒂著,黄宗英译:《筑就我们的国家:20世纪美国左派思想》,三联书店2006年版。

l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专著

1、梁启超著:《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2、萧公权著:《中国政治思想史》,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3、陶希圣著:《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4、刘泽华著:《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刘泽华著:《洗耳斋文稿》,中华书局2003年版。

6、刘泽华著:《中国政治思想史集》,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刘泽华著:《中国政治思想通史》(九卷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8、吕思勉著:《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华书局2012年版。

9、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0、谢扶雅著:《中国政治思想史纲》,台湾正中书局1954年版。

11、郝大维、安乐哲著:《通过孔子而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郝大维、安乐哲著:《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罗哲海:《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

14、徐复观著:《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15、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6、许纪霖、宋宏编:《史华慈论中国》,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17、马克斯·韦伯著:《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8、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9、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0、安乐哲:《主术——中国古代政治艺术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1、徐复观著:《两汉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金春峰著:《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3、阎步克著:《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4、包弼德著:《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5、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6、余英时著:《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7、余英时著:《朱熹的历史世界》,三联书店2004年版。

28、谢和耐著:《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9、墨子刻著:《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0、陈来著:《宋明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1995年版。

32、黄仁宇著:《放宽历史的视界》,三联书店2001年版。

33、艾尔曼著:《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4、孔飞力著:《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35、艾森斯塔得:《帝国的政治体系》,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6、葛荃著:《立命与忠诚——士人政治精神的典型分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7、杨阳著:《王权的图腾化——政教合一与中国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8、杨阳著:《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儒教中国的政治文化解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9、林存光著:《儒教中国的形成——早期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齐鲁书社2003年版。

40、林存光著:《历史上的孔子形象》,齐鲁书社2004年版。

41、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2、杜维明著:《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三联书店1997年版。

43、林毓生著:《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97年版。

44、列文森著:《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5、干春松著:《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6、费正清、赖肖尔著:《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7、杜赞奇著:《文化、权力与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8、萧公权著:《康有为政治思想研究》,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49、本杰明·史华兹著:《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0、周策纵著:《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1、格里德著:《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2、艾恺著:《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3、殷海光著:《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54、黄进兴著:《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5、何信全著:《儒学与现代民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6、汪晖著:《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57、萧功秦著:《危机中的变革》,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58、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动荡》,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59、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60、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自由主义之争与中国思想界的分化》,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二)外文书目

1.          Frank Esser   (EDT)& Barbara Pfetsch (EDT): “Comparing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Theories, Cases, and Challenges (Communication, Society and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2.          Lynda Lee Kaid   (EDT)& Christina Holtz-Bacha (EDT): “Encyclopedia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Sage Publications, 2007

3.          Herbert B.   Asher:“Polling and the Public: What Every Citizen Should Know”, CQ Press,   2004

4.          Robert Jay Lifton:   “Thought Reform and the Psychology of Totalism: A Study of 'Brainwashing' in   China”,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89

5.          David L. Swanson   (EDT)& Paolo Mancini (EDT): “Politics, Media and Modern Democracy: An   International Study of Innovations in Electoral Campaigning and Their   Consequences (Praeger Series in)”, Praeger Paperback, 1996

6.          Lynda Lee Kaid   (EDT):“Handbook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4

7.          Ralph Negrine   (EDT)& James Stanyer (EDT):“Th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Reader”,   Routledge, 2007

8.          Dryzek, J. (eds.)   (2006),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The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          Leopold, D. (eds.)   (2008), Political Theory: Methods and Approach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    Goodin, R. (eds.) (2007), A Companion   to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2 Vol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11.      Rowe, C. and   Schofield, M. (eds.) (2006),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Greek and Roman   Political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    Burns, J.H. (ed.) (2003),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Medieval Political Thought: c. 350-c. 145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      Burns, J.H. (ed.)   (1991),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1450-170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      Goldie, M. (eds.)   (2008),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18th Century Political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5.    Ball, T. and Bellamy, R. (eds.) (2005),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wentieth Century Political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6.    Skinner, Q. (2002), Visions of Politics,   3 Vol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7.    Coleman, J. (2000),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2 Vols, Mass: Blackwell Publishing.

18.      Dunning, W. A., 1905),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ies, Vol. II, Norwood, Mass., Macmillan Company.

19.      Allum, Percy, 1995),State and Society in   Western Europ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      Keane, John,(1988),   Democracy and Civil Society, London, New York: Verso.

21.      Hall, John A.,   (ed),(1995), Civil Society: Theory, History, Comparis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2.    Seligman, Adam B., (1992), The Idea of   Civil Society, New York: Free Press.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任签字:      

20197 1


五、课程设置、其他培养环节、教学计划与学分要求(标题均用小四、黑体)

(小四、仿宋。请输入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注:该表格可以根据内容进行调整

政治传播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课程设置、其他培养环节、教学计划及学分要求一览表

类 别

课程名称

课程

门数

课程代码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教学

方式

考核

方式

 

 

必修课程

第一外国语

1

 

4

64

1

讲授

考试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1

 

2

36

2

讲授

考试

论文

 

 

学科方法论与学位论文写作

1

 

3

48

1-2

讲授

考试

论文

各学院开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

1

 

2

32

1-2

讲授

考试

论文

学校开设

 

专业核心课

政治学专题研究

1

 

3

48

1

 

讲授

考试

论文

 

 

政治学理论前沿

1

 

3

48

2

 

讲授

考试

论文

 

 

专业主干课

集体指导课

1

 

4

64

2

 

讲授

考试

论文

导师组开设

 

学位专业课

导师研讨课

1

 

4

64

2

 

讲授

考试

论文

导师开设

 

选修课程

 

最多设置两门

 

 

 

64

 

 

考查

论文

是否设选修课,由学科决定,每门课程36课时,各2学分

 

 

 

 

补修课程

政治学理论、

中外政治制度

2

 

4

64

 

 

考查

跨学科或同等学历考取博士研究生补修有关课程,各2学分。

 

传播学理论、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其他培养环节

1.文献阅读与综述

(导师组集体考核)

文献阅读与综述是博士生掌握本学科的学术传统和研究脉络,训练博士生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为博士生的学习、科研奠定一定理论基础和方法的重要环节。

博士研究生第一至第四学期,每学期应当提交1篇读书报告,每篇不少于4000字。

读书报告的考核工作由导师负责。博士研究生完成读书报告达到规定要求的数量和质量,计2学分。

2

 

 

 

考查

博士生所修学分不低于8学分。(123项必选)

2.科研环节

(导师考核)

博士研究生第一至第四学期,每学期应当提交1篇学期论文,每篇不少于8000字。

学期论文的考核工作由导师负责。博士研究生完成学期论文达到规定要求的数量和质量,计2学分。

2

3. 课题研究

(导师考核)

博士研究生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学校其他科研项目、实践部门科研项目,以及二级培养单位自设的科研项目等课题研究,持续时间达2学期,并提交相应的科研成果作为考核依据,经指导教师认可,二级培养单位审核,研究生院批准,计2学分。

在学期间主持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的,每项计2学分;参加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的,每项计1学分。

2

4.教学实习

(导师考核)

教学实习是博士研究生应该完成的培养环节,是接受教学科研基本训练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形式之一。

博士研究生应当担任不少于1门课程的教授助手工作。完成教学实习的,导师负责考核,计2学分。

2

5. 社会实践

(导师考核)

 

社会实践可以通过专业实习、挂职锻炼、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社会调查、短期出国留学等方式进行。本环节通过提交实践单位鉴定意见、实践总结报告、出国总结等方式考核。社会实践时间一般不得少于3个月。

2

合计

33

课程学分不低于25学分(其中跨学科或同等学历考取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分不低于29),其他培养环节的学分不低于8学分。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学校邮箱:cupl@cupl.edu.com|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建设维护:光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