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专业 » 正文

新闻传播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19-12-25

 

 

新闻传播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简介

本专业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及其他人类传播现象的学科,融合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以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为主,拓展至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政治传播、人际与社交传播、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等各个领域。本专业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以法治新闻传播、政治传播、大众传播规范、网络新媒体传播为发展重点的特色鲜明学科群。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于20087月,前身是20026月成立人文学院新闻系,2014年与光明日报社共建“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学院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政治传播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是中宣部重点联系的十所新闻院校之一。学院实行产学协同、联合培养模式,辅以专业导师和业界导师组成的双导师制,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依托法大优势资源,走特色办院、复合育人之路,是国内最早培养法治新闻、传播法与传播伦理、网络与传媒法务和政治传播等复合型、专家型传媒人才的高校。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觉悟,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代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国情,新闻基础理论扎实,传媒业务素质优良,有较强分析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复合型、特色型、专家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具体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遵守法律,遵循学术规范,恪守职业道德,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

2)掌握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基础,熟悉大众媒体运作机制,熟练掌握新闻传播理论与各类新闻媒体实务技能,熟练运用新媒体,能够胜任各类新闻媒体的新闻传播实务工作,能够胜任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新闻发布、媒体管理、宣传策划、营销公关和专业传播等领域的相关工作。

3)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思辨能力,能够追踪国际国内前沿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进展,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能力、学术鉴别能力、学术交流能力。

4)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国语。

5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应用外语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

(一)新闻学专业(050301

研究方向:

1)法治新闻

2)网络与新媒体

3)传播法与传播伦理

(二)传播学专业(050302

研究方向:

1)政治传播

2)传媒与文化产业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

三年

学习年限

二至四年

五、课程设置、其他培养环节、教学计划与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四学期时间安排。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补修课和其他培养环节等构成。

硕士生所修课程学分不少于49学分,跨学科和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硕士生所修课程学分不少于53学分,其他培养环节所修学分不少于6学分。

1、必修课程(计33分)

1)学位公共课:5门,计12学分。

2)学位专业课:7门,计21学分。

2、选修课程(计16分)

3、补修课程(计4学分)

跨学科和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2门本科阶段学位课程。该部分课程不独立开设课程,由硕士生与本科生同步学习并参加考核,非本专业硕士生补修2门课程,每门计2学分。

4、其他培养环节(计6学分)

硕士生在完成如上所规定的课程学习和修满学分外,应在以下三个培养环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学习与研究,所修学分不低于6学分。具体如下:

1)文献阅读与综述:计2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第1-4学期内应精读一定数量本专业经典书目,并撰写2篇读书报告。同时,要撰写与本专业方向相关的文献综述或学术前沿研究综述2篇。以上读书报告、文献综述每学年各提交一篇,导师评阅合格后,共计2学分。

2)科研环节:计2学分

 硕士研究生第1至第4学期,每学期应提交学期论文1篇,每篇一般不少于5000字。

3)课题研究:计2学分

课题研究应贯穿于硕士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导师应创造条件,鼓励和吸收硕士生参与课题研究。硕士研究生主持或参与本校教师或学院自设的科研项目、实践部门的科研项目。导师对参与相关课题的硕士研究生给予评定,合格者,计2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安排请见附表。见附表

六、培养方式

本专业实行导师组负责制,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校内外双导师指导,组织校外兼职导师和专职导师共同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加强与媒体和行政管理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探索产学研一体化联合培养模式。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以课程学习为主,科学研究和专业实践为辅。实施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广泛开展专题研讨、学术报告和论文评选,实现教学双方的互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务应用能力、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本专业以科研课题为纽带,把课题研究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使研究生的培养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全面提升其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

加强与业界和海外的联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开辟校内外、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渠道与模式。

七、质量标准

本专业实行导师组负责制,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校内外双导师指导,组织校外兼职导师和专职导师共同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加强与媒体和行政管理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探索产学研一体化联合培养模式。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以课程学习为主,科学研究和专业实践为辅。实施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广泛开展专题研讨、学术报告和论文评选,实现教学双方的互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务应用能力、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本专业以科研课题为纽带,把课题研究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使研究生的培养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全面提升其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

加强与业界和海外的联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开辟校内外、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渠道与模式。

八、考核方式

(一)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按《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教学管理办法》和《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补充规定》进行。课程考核合格方可取得学分。

1.专业核心课采取口试与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中口试成绩占40%,论文写作成绩占60%

2.专业主干课可以采取口试(或课堂报告)、笔试(专业论文、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3.专业选修课的考查方式由导师组和任课教师共同决定。

(二)其他培养环节考核:

采用考查方式进行,由导师或有关教师写出评语及考核结果,方能取得学分。

中期考核在第四学期初进行,考核方式采取口试、笔试或口试与笔试相结合。

九、学位论文选题与撰写

1.    硕士学位研究生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修满学分并均获得“合格”以上成绩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学位论文可以是学术论文、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原则上,理论研究方向以学术型论文为主,应用研究方向以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形式为主。

2.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自主选择本学科前沿研究课题和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凸显问题意识,注重学术创新,力求有所突破。选题确定后,硕士研究生应进行详实的实证调查和资料收集,做好文献综述,厘清课题的研究现状,发现未解问题。撰写学位论文之前,必须进行硕士论文的开题。由当事人报告未来学位论文的选题及理由、核心观点或社会实用价值、已有的学术或知识积淀。开题小组由三位以上的硕士导师组成,对开题报告进行评议,提出修改意见。

3.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硕士研究生应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初稿后,提交导师进行指导,提出修改意见。论文经导师确认同意后,硕士研究生将学位论文定稿打印。

4.    学位论文必须符合规定格式和学术规范,遵守著作权法,治学严谨,严禁抄袭剽窃;字数应在三万字以上;学位论文的水平应达到国家学位条例对硕士论文的其他要求。

5.    学位论文的写作实行严格的过程控制。应届硕士硕士生安排在第四学期第九周之前完成选题开题,第五学期第九周之前完成学位论文初稿。

十、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细则》等相关规定进行。本学科可实行预答辩制度,论文的原创性检查、匿名评阅、导师回避等按照学位办相关规定进行。

1.硕士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法定条件;

2.学位申请材料内容齐全且真实;

3.学院为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组织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应符合法定条件和要求;

4.答辩委员会在认真审阅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对申请人进行公正、严肃、认真、负责的提问和无记名表决,并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提出授予或不授予硕士学位的建议。

十一、参考文献

(一)新闻学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新华出版社,1985
  2
.《列宁论报刊与新闻写作》,杨春华、星华编译,新华出版社,1983
  3
.《斯大林论报刊》,李清芳编,新华出版社,1985
  4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中央文献研究室编,1983
  5
.《邓小平论新闻宣传》,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1998
  6
.《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汇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新华出版社,1980
  7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童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8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陈力丹,开明出版社,1993

9. 《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新华通讯社课题组编写,新华出版社201712月第一版。

10. 《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本书编辑组,人民出版社20186月。

11. 《新闻学》,徐宝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2. 《中国报学史》,戈公振著,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

13.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1-3卷,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999年版。

14. 《中国当代新闻史》(1949-1988),方汉奇、陈业劭编著,新华出版社。

15. 《中国现代广播简史》,赵玉明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年版,2001年修订版。

16. 《中国电视史》,郭镇之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7. 《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著,上海交大出版社2002年版。

18. 《人类传播史》,韦尔伯.施拉姆,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4年中文版。

19. 《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徐培汀、裘正义,重庆出版社,1994

20. 《美国新闻史》,[]埃默里,新华出版社,2001。  

21. 《外国新闻事业史新编》,张允若、高宁远,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22. 《二十世纪中国的新闻学与传播学》,徐培汀著,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年版。

23. 《新闻理论基础》,甘惜分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24.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5. 《当代新闻学》,[]瓦耶纳著,新华出版社1986年中文版。

26. 《新闻学概论》,[]普罗霍洛夫著,新华出版社1987年中文版。

27. 《新闻学概论》,[]和田洋一主编,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中文版。

28. 《新闻失实论》,蒋亚平、官建文、林荣强著,中国新闻出版社1986年版。

29. 《主体与喉舌》,童兵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0. 《新闻事实论》,杨保军著,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31. 《新闻价值论》,杨保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2. 《新闻采访方法论》,艾丰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33. 《记者生涯--现代美国新闻业务漫谈》,[]钱塞勒等,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

34. 《全能记者必备》,[]朱立安•哈瑞斯等,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

35. 《新闻写作教程》,[]布鲁克斯(Brooks, B.S.)著,新华出版版,1986

36. 《怎样当好新闻记者》,杰克.海敦著,新华出版社,1988.

37. 《怎样写新闻--从导语到结尾》,威廉.梅茨著,新华出版社,1983.

38. 《新闻报道与写作》,麦尔文.曼切尔,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版,1981.

39. 《新媒体实务》,黄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0. 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中国报业转型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选择》,麦尚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二)传播学文献

41. 《传播学简介》,社科院新闻所世界室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版。

42. 《传播学原理与应用》,戴元光等三人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3. 《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象之谜》,沙莲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4. 《传播学引论》,李彬著,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2003年增补版。

45. 《现代大众传播学》,张国良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6.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7.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赛弗林·坦卡德等,华夏出版社,2000

48. 《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 斯蒂芬·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9. 《传播理论》,[]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0.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1.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埃弗里特·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52. 《传播学概论》 []施拉姆、波特,新华出版社   1984

53.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4. 《大众传播模式论》,[]麦奎尔、温德尔,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55. 《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6. 《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美〕费斯克等   新华出版社,2004

57. 《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   新华出版社,2004

58. 《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9. 《传播的观念》,陈卫星,人民出版社,2004

60. 《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61. 《公众舆论》,[]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2. 《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63. 《传播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罗杰.菲德勒,华夏出版社,2000

64. 《理解媒介》,[]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2000

65. 《媒体等同》,[]巴伦·李维斯、克利夫·纳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66. 《文化帝国主义》,[]汤林森,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7. 《理解通俗文化》,[]约翰·费斯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68. 《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商务印书馆,2001

69. 《认识媒介文化》,[]尼克·斯蒂文森,商务印书馆,2001

70. 《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美〕艾英戈、金德著,新华出版社2004

71. 《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英〕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新华出版社2004

72. 《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张巨岩,三联书店,2004

73. 《新闻:政治的幻象》,〔美〕W·兰斯·班尼特,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74. 《传播政治经济学》,[]文森特·莫斯可,华夏出版社,2000

75. 《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阿芒·马特拉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76. 《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美〕埃弗利特·E·丹尼斯、约翰·C·梅里尔,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77. 《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彼得斯,华夏出版社,2003

78.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哈贝马斯,学林出版社,1999

79. 《作为话语的新闻》,[]梵·迪克,华夏出版社,2003

80. 《媒介·人·现代化》,陈崇山、孙五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81. 《传播统计学》,柯惠新、祝建华、孙江华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82. 《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迈克尔·辛格尔特里,华夏出版社,2002

83. 《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84. 《传播学:危机与范式革命》,胡翼青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5. 《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利贝斯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

(三)法治新闻与传播法学文献

1.   刘斌主编:《法治新闻传播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   姚广宜主编:《法制新闻采访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   蔡雯著:《新闻编辑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     马少华著:《新闻评论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     李雪慧著:《检察新闻传播导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6.     陈力丹著:《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     风笑天著:《社会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     赵士林著:《传播学实证研究:假设检验与理论建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9.     胡百精著:《危机传播管理——流派、范式与路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 郭玉锦,王欢著:《网络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 张国良主编:《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 郎劲松著:《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13. 萧燕雄著:《新闻传播制度研究》,岳麓书社2002年版。

14. 金冠军、郑涵、孙绍谊主编:《国际传媒政策新视野》,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15. 陆小华著:《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16. 陆小华著:《信息财产权:民法视角中的新财富保护模式》,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7. 魏永征著:《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18. 宋克明著:《美英新闻法制与管理》,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19. 魏永征、张咏华、林琳著:《西方传媒的法制、管理和自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 孙旭陪著,《新闻传播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1月版。

21. 魏永征、张红霞著,《大众传播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2月版。

22. 尤英夫著,《新闻法论》台湾世纪法商杂志社2000年版。

23. 梁伟贤、陈文敏主编,《传播法新论》,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版。

24. 吕光、潘贤模著,《中国新闻法概论》台湾中正书局1963年版。

25. 张西明著,《张力与限制——新闻法治与自律的比较研究》重庆出版社2002年版。

26. 雷润琴著,《传播法——解决信息不对称及相关问题的法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 张西明等编,《新闻侵权:从传统媒介到网络》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28. 王利明主编,《新闻侵权法律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9. 顾理平著,《新闻侵权与法律责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30. 郭娅莉等编,《媒体政策与法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1. 马光仁著,《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6月版。

32. 吴飞著,《大众传播法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2月版。

33. 魏永征著,《新闻法新论》,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9月版。

34. 齐爱民等主编,《网络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5. 周庆山主编,《信息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6. 张维迎著,《信息、信任与法律》三联书店2003年版。

37. 杨立新著,《人身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38. 周汉华主编,《外国信息公开制度比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39. 蒋志培主编,《网络与电子商务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0. 张新宝著,《名誉权的法律保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1. 张新宝著,《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

42. 薛虹著,《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3. 宋小卫著,《媒介消费的法律保护——兼论媒体对受众的底限责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44. 刘杰著,《知情权与信息公开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5. 沈固朝著,《欧洲书报检查制度的兴衰》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6. 侯健著,《舆论监督与名誉权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7. 王利明、杨立新主编,《人格权与新闻侵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年版。

48. 展江、吴薇主编,《开放与博弈:新媒体语境下的言论界限与司法规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9. 徐迅主编,《新闻(媒体)侵权研究新论》,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50. 万鄂湘主编,《欧洲人权法院判例评述》,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1. 林喆主编,《当代中国人权保障法律制度研究》,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2. 莫纪宏著,《人权保障法与中国》, 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53. 程燎原、王人博著《权利及其救济》,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4. 张千帆著,《宪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5. 甄树青著,《论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56. 王四新著,《表达自由——原理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7. 陈欣新著,《表达自由的法律保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8. 夏勇著,《人权概念的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修订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9. 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0. 杨宇冠著,《人权法——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四)政治传播学、文化研究与网络传播文献

61. 《交往行动理论》(三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62.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学林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
 
符号学

63. 《理论符号学导论》,李幼蒸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64. 《结构主义符号学》,格雷马斯著,三联书店1989年中文版。

65. 《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S·霍尔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中文版。

66. 《作为话语的新闻》,梵·迪克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

67. 《图绘意识形态》,齐泽克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

68.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朱学勤著,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69. 《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利贝斯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

70. 《论意识操纵》(上下册),谢·卡拉-穆尔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71. 《童年之死——电子时代成长的儿童》,大卫·帕金汉著,华夏出版社2005年中文版。

72. 《娱乐致死》,伯兹曼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73. 《理解通俗文化》,费斯克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

74. 《人与人相遇——人际传播论》,王怡红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5. 《组织传播》,米勒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

76. 《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贝姆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

77. 《有效传播》(第7版),特里·甘布尔、迈克尔·甘布尔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中文版。

78. 《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郑兴东著,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79. 《大众传播心理研究》,刘晓红、卜卫著,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80. 《重组话语频道》,艾伦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

81. 《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阿芒.马特拉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中文版。

82.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丹尼尔.贝尔著,三联书店1989年中文版。

83. 《神话----大众文化诠释》,[]罗兰.巴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

84. 《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梅罗维茨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

85. 《电视与社会》,[]阿伯克龙比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

86. 《通俗文化理论导论》,[]斯特里纳蒂著,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87. 《视觉思维》,鲁道夫·阿恩海姆著,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中文版。

88. 《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保罗·莱斯特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

89. 《非语言传播学概论》,宋昭勋著,(四川)天地出版社1999年版。

90. 《跨文化传播:东方的视角》,莫腾森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

91. 《跨越文化障碍——交流的挑战》,布拉德福德·J·霍尔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

92. 《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阿芒·马特拉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中文版。

93. 《第三次浪潮》,[]阿尔温.托夫勒著,三联书店1983年中文版。

94. 《权力的转移》,[]阿尔温.托夫勒著,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中文版。

95. 《大趋势》,[]奈斯比特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

96. 《未来之路》,[]盖茨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中文版。

97. 《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帝著,海南出版社1996年中文版。

98. 《信息崇拜》,[]罗斯扎克著,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年中文版。

99. 《网络为王》,胡泳、范海燕著,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100.     《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利文森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

 

(五)网络与新媒体研究

1.[]马修·基兰编,张培伦、郑佳瑜译:《媒体伦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Louis Alvin Day著:《媒介传播伦理:案例与争论(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沃尔特·李普曼、詹姆斯·赖斯顿等著,展江译:《新闻与正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5.[丹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著,刘君译:《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加拿大]罗伯特·洛根著,何道宽译:《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千年终结》《网络星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8.大数据时代[]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9.[]詹金斯著,杜永明译,《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10.[]克里斯塔基斯,富勒著,简学译,《大连接: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人类现实行为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1.[]琼斯主编,熊澄宇、范红译,《新媒体百科全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奥斯丁等著,雷倩、徐昊译,《新媒体设计概论》,上海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

13.[]卡斯特(CastellsM.)主编,周凯译,《网络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4.[]瓦茨著,陈禹等译,《六度分隔——一个相互连接的时代的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5.[]弗里曼著,张文宏等译,《社会网络分析发展史:一项科学社会学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6.[]罗伯特·洛根著:《理解新媒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7.罗纳德•德沃金著,信春鹰、吴玉章译,《认真对待权利》,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18.[美]L•亨金著, 信春鹰等译,《权利的时代》, 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

19.[英]A.J.M. 米尔恩著, 夏勇、张志铭译,《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

20.[美]阿伦•艾德斯等,《宪法个人权利--案件与解析》, 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21.[]唐·R·彭伯著,张金玺、赵刚译:《大众传媒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萨莉·斯皮尔伯利著,周文译:《媒体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吉尔摩等著,梁宁等译:《美国大众传播法:判例评析》(第六版)上、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著,侯健译,《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0.[]小哈里·卡尔文等著,李忠等译,《美国的言论自由》三联书店2009年版。

31.[]安东尼·刘易斯著,徐爽译《言论的边界:美国第一修正案简史》,法律出版社20105月版。

32.林子仪著,《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台湾地区元照出版公司1999年版。

33.[]弥尔顿著,吴之椿译,《论出版自由》,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34.[]约翰·密尔著,程崇华译,《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35.[]德沃金著,刘丽君译,《自由的法——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6.[]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37.[]莱尔·T·阿尔弗森,杰罗姆·巴伦,托马斯·迪恩斯著,刘瑞祥等译,《美国宪法概论》,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38.[]约翰·罗尔斯著,万俊仁译,《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39.[]哈耶克著,邓正来等译,《法律、立法与自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版。

40.[]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出版社。

41[]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三联书店2003年版。

42.[]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43.[]赫伯特·阿特休尔著,黄煜等译:《权力的媒介》,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44.[]米歇尔·福柯著:《规训与惩罚——学术前沿》,三联书店2003年版。

45.文森特·莫斯可著,胡正荣等译;《传播政治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46.[]斯图尔特·霍尔编,徐亮、陆兴华译:《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7.[]罗伯特•G•皮卡德著,冯建三译:《媒介经济学》,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4年版。

48. []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等译,《公共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9.[]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等著,蔡文美等译:《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50. []利昂·纳尔逊·弗林特著,萧严译:《报纸的良知:新闻事业的原则和问题案例讲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1.[]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著,谢岳译:《富媒体、穷民主:不确定时代的传播政治》,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52.曹晋、赵月枝著:《传播政治经济学英文读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任签字:      

     


五、课程设置、其他培养环节、教学计划与学分要求(标题均用小四、黑体)

(小四、仿宋。请输入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表格可以根据内容进行调整)

新闻传播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课程设置、其他培养环节、教学计划与学分要求一览表

类 别

课程名称

课程门数

课程代码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教学

方式

考核

方式

 

必修课程(33学分)

学位公共课(12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

 

2

36

1

讲授

考试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

 

1

18

2

讲授

考试

 

基础外语

1

 

4

64

1-2

讲授

考试

 

学科方法论与学位论文写作

1

 

3

48

3

讲授

考试

各学院开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

1

 

2

32

1-3

讲授或在线

考试

论文

 

学位专业课

21学分)

新闻理论研究

1

 

3

48

1

讲授

考试

 

传播理论研究

1

 

3

48

2

讲授

考试

新闻传播史研讨课

1

 

3

48

2

专题

研讨

考试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1

 

3

48

1

讲授+实操

考试

专业主干课

新闻传播学前沿问题研究

1

 

3

48

3

讲授

考试

 

新媒体理论与实务

1

 

3

48

2

讲授+

实操

考试

专业实践课

新闻传播专业实践

1

 

3

3个月

2-4

集中

实践

考查

学生参加与专业内容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少于3个月,实习结束后应提交实践单位鉴定意见和实践总结报告,经导师考核合格提交实践成绩。

选修课程(16学分)

专业限选课

法治新闻专题研究

1

 

2

32

3

讲授+

研讨

 

考查

 

 

 

 

所修选修课学分应不少于16学分,其中本专业(新闻学、传播学)选修课至少14学分,跨一级学科选课不少于2学分。

研究生在校期间参加学校运动会所获得学分视为跨一级学科学分。

 

传播法学

1

 

2

32

2

讲授

 

传播伦理研究

1

 

2

32

2

讲授

 

经典文献导读与研讨

1

 

2

32

2

研讨

 

 

 

 

 

 

 

 

 

 

 

 

 

新闻学专业任选课

 

 

 

 

 

 

 

 

 

 

 

 

 

 

 

 

 

 

 

 

 

 

 

 

 

 

 

 

 

 

 

 

传播学专业任选课

 

 

 

法治新闻课群

法治新闻理论与实务研究

1

 

2

32

1

讲授+

实训

 

广播电视研究

1

 

2

32

2

讲授+

实训

 

新闻业务专题研究

1

 

2

32

1

讲授+

实训

 

法治新闻案例研究

1

 

2

32

2

讲授+

实训

 

法治新闻采访与写作

1

 

2

32

1

实训

 

案件报道实务

1

 

2

32

3

讲授+

实训

 

移动媒体产品设计制作

1

 

2

32

2

讲授+

实训

 

新媒体技术与产品研究

1

 

2

32

2

讲授+

实训

 

网络视频作品创意制作

1

 

2

32

3

讲授+

实训

 

数字媒体新闻实务

1

 

2

32

1

讲授+

实训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

1

 

2

32

3

讲授+

实训

 

融合媒体工作坊

1

 

2

32

1

讲授+

实训

 

网页设计与制作

1

 

2

32

1

讲授+

实训

 

传播伦理与传播法课群

网络法专题研究(互联网法律专题研究)

1

 

2

32

2

讲授+

实训

 

广电法专题研究

1

 

2

32

2

讲授+

实训

 

传媒政策与制度研究

1

 

2

32

1

讲授+

研讨

 

媒体侵权法专题研究

1

 

2

32

23学期)

讲授+

实训

 

文化(产业)和娱乐法研究

1

 

2

32

2

讲授+

实训

 

版权法实务

1

 

2

32

3

讲授+

实训

 

广告法专题研究

1

 

2

32

3

讲授+

实训

 

政治传播课群

政治传播研究

 

 

2

32

2

讲授+

研讨

 

受众研究

 

 

2

32

2

讲授+

研讨

 

传播社会学

 

 

2

32

3

讲授+

研讨

 

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

 

 

2

32

213学期)

讲授+

实训

 

舆论研究与舆情分析

 

 

2

32

2

讲授+

实训

 

传播心理学

 

 

2

32

2

讲授+

实训

 

传媒与文化产业课群

媒介管理研究

 

 

2

32

2

讲授+

研讨

 

媒介经济研究

 

 

2

32

1

讲授+

研讨

 

文化经济学

 

 

2

32

2

讲授+

研讨

 

新媒体营销

 

 

2

32

3

讲授+

实训

 

社会调查方法与数据分析

 

 

2

32

2

讲授+

研讨

 

补修课程

广电媒体技术

2

 

2

32

1

讲授

考查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历考取的研究生补修有关课程,每门课32学时,各记2学分。

 

网络媒体技术

 

2

32

1

 

其他培养环节

1.文献阅读与综述

(导师组集体考核)

文献阅读与综述是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的学术传统和研究脉络,训练研究生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为研究生的学习研究奠定一定理论基础的重要环节。汇报方式应能达到考察上述要求和训练学生语言逻辑能力的目的。所有类型的研究生均应进行该训练。

硕士研究生第1至第4学期,每学期精读专著不少于2本,具体书目由导师指定,可以通过读书报告或书评形式考核。

2

 

1-4

 

考查

硕士研究生所修学分不低于6学分。

2.科研环节

(导师考核)

硕士研究生第1至第4学期,每学期应提交学期论文1篇,每篇一般不少于5000字。其中,第13学期的学期论文可以以读书报告的形式提交,报告篇幅不少于3000字。

2

 

1-4

 

考查

3.课题研究

(导师考核)

 

课题研究是研究生进行科研实践、训练科研能力的重要方式,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研究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硕士研究生通过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学校的科研项目或实践部门的科研项目以及学院自设的科研项目等参加一定的课题研究,并提交相应的科研成果,作为考核依据。考核合格可以获得学分。

2

 

 

 

考查

合计

55

课程学分不低于49学分(跨学科和同等学历考取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学分不低于53学分),其他培养环节学分不低于6学分。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学校邮箱:cupl@cupl.edu.com|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建设维护:光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