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下午,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传播研究与国际发表”的青年学术沙龙在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成功举办。活动特别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潘文静副教授作为主讲嘉宾,吸引了校内外众多师生参与。

讲座伊始,潘文静以日常生活中的人工智能为切入点,迅速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看待人工智能的框架千差万别。”潘文静说道。她表示,这种差异反映出人们不同的认知框架和评价标准。她进一步解释,在传播学领域,过去的研究重点多集中在人与人的互动交流,关注的是信息如何通过这些媒介进行传递和接收。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范畴已逐渐拓展至智能传播这一领域,为学界开启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

在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传播研究时,潘文静强调了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意义。从理论层面来看,传统传播学理论在面对人工智能这一新兴事物时,需要不断拓展和深化。例如,过去对于信息传播效果的研究,多基于人与人、人与媒介的互动模式,而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渠道和受众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研究人工智能时代的传播现象,有助于构建新的传播学理论体系,填补现有理论的空白。同时,潘文静还特别提到,目前,不少研究聚焦于人工智能的拟人性,试图让人工智能更像人,但AI的终极目标并非如此。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AI的独特优势,为传播学研究和实践带来新的突破。

讲座的第二部分,潘文静就国际发表提出诸多建设性建议,帮助大家更好选择期刊、更好地回应审稿人的意见。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中,与会师生展开了深入交流。王佳航教授、鞠宏磊教授、张宏伟教授、张枭副教授、刘双庆副教授与主讲嘉宾潘文静副教授就人工智能对于传播学的影响以及目前各自开展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万蓉副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


此次讲座不仅为与会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让大家深入了解了人工智能时代传播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前沿问题,也为师生了解论文国际发表提供了指引。
光明新闻传播学院“人工智能时代的传播研究与国际发表”青年沙龙在热烈的掌声和轻松的氛围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