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动态 » 正文

我院“学科方法论”系列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01-13


 

20219月至11月,我院“学科方法论”系列讲座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陆续展开。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的知名学者分别围绕新闻传播学研究和写作中惯常使用的调查法、实验法、民族志、文本分析法等内容进行了讲解,为学生提供了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论文写作指导,进一步提高了我院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获得了师生的广泛认可

 

2871637911740_.pic_hd

第一讲主讲人是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闫文捷,讲授主题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从日常经验到科研实践。闫老师介绍了科学研究的概念定义、研究的过程和基本逻辑,并结合日常生活实践为同学们示例了如何从日常经验中发现和提炼研究问题。闫老师表示,研究是按照特定逻辑步骤确认、观察和分析现象的社会实践。科学性体现为遵循理想原则和获知的逻辑步骤,展现诚实,公开,真实、规范的程度。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为:选择主题、聚焦研究,提出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发现、告知他人,与他人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

社会规律具有可认知性,知识的构成和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科学研究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闫老师认为,学会区分不同类型的研究极为重要,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入手进行区分。首先,从如何使用研究的维度来说,可以划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其次,从时间的容纳维度来说,主要有横剖、纵贯两种研究类型;最后,从资料的呈现形态来说,主要有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类型。

在研究操作层面,闫老师着重给大家讲述了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是搜集经验观察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搜集关于个人和其它社会单位的资料,使用统一的问题或者测量工具,由系统确认的个人回答。问卷调查的步骤主要包括:确定题目,聚焦问题、确认并定义概念、确定调查设计,进行调查设计需要确定目标群体,设计问卷并执行调查。在执行调查的过程中,为保证调查的科学性,需要注意访员训练和质量检控。最终,根据调查结果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开始论文写作。闫老师特别提示,在设计问卷使需要注意问卷中隐含的偏误或误差,在设计问题时,需要避免使用带有诱导性、情绪导入的问题,避免模糊用词和冒犯性词汇,同时,也应避免双重负载的问题。此外,需要注意选项的类别必须穷尽并相斥。

最后,闫老师对问卷调查进行了反思,问卷调查有着标准化的问题,可以进行标准化测量,能够获取研究对象的想法。此外,问卷调查可以满足特定研究问题的需要。但是其同样存在局限,在调查中可能存在主体偏误,影响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第二讲主讲人为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心理系苗淼老师,主题为“社科研究中的实验法研究设计与论文呈现”。苗老师首先深入介绍了实验法的概念定义,从学生特别容易混淆的关键点区分了实验法与调查法,让同学们把握住了实验法的要义。调查法所要证明的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而实验法则可以证明因果关系;实验法需要操纵变量,有启动环节。

其次,苗老师结合实验法相关的研究,从3种典型的实验设计(组间、组内、混合)、操纵检查、预实验、随机化等关键词为同学们分享了在具体研究中应当如何规范地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组间设计(Between-subjects design)一般是“实验组VS对照组”的模式,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不同条件,接受不同的启动/操纵,要求不同条件之间相互独立,体现的是被试间的水平;组内设计(Within-subjects design)则是针对被试内水平的设计,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顺序,每个参与者均接受了前后所有的操纵,一般是“前测VS后测”的模式;而更为复杂的则是混合设计(Mixed design),它将组间和组内同时混合在一起,表现为“(实验组VS对照组)x(前测VS后测)”的模式,混合设计在操作思维上更为复杂,同时也更能体现出研究的深度,目前发表在顶级期刊上的更多是这种设计。对于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苗老师给出了5个常规步骤,一是关注统计效力——提前估算样本量,在计算一个实验要达到显著水平所需的参与数方面,老师根据经验推荐了GPower这个工具;二是操纵检查,这部分是指测试的时候需要检验实验操纵是否成功,有了该步骤也更有科学性和说服力;三是预实验,在正式开始前招募少量的参与者参与研究能保证过程更为有效和严谨;四是伦理问题;五是随机化,可以使用随机数字表or随机数字生成程序(EXCELSPSS)来对被试者进行随机分配。

最后,她结合自己相关的科研经历对于使用该方法的论文写作注意事项以及学术期刊投稿等方面也给出了一些建议和参考。标准化的实验法论文写作一般需要包含四大版块:Introduction(前言)、Methods(研究方法)、Results(研究发现)、Discussion(讨论),其中,方法与发现这两部分是关键。在研究方法这块,要交代清楚研究对象、研究材料、研究程序和统计方法;而在研究发现部分,随机化检验、操纵检验和主要结果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1241637942426_.pic

第三讲主讲人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袁光锋。袁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情感研究的问题意识”为主题对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讲述。首先,袁老师提出学术研究中“问题感”的来源于两个方面:理论争议与经验发现,同时指出“问题感”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仰赖于平时的阅读积累以及大量的经验观察。而“问题意识”具体到情感研究则生发出两个维度:情感理论的进展与争议、当代社会情感意义的凸显。袁老师指出,情感研究当中的理论错综复杂,充满了矛盾与争议,但也恰恰为他的研究开展提供了机会。与此同时,当代中国社会中的情感意义日益凸显,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的环境下,围绕情感与新闻业、情感与政治的相关学术研究渐次增多。袁老师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为例,指出特朗普的推特内容大多以愤怒表达为主,这些情绪的表达对于政治选举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可以说情感与政治的相关研究颇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袁老师还以“怀旧情绪”为例,表明这一情感与反全球化之间的关系。他指出,英国民众就普遍怀念欧盟之前的英国,而这恰恰体现了一种反全球化的思想。

紧接着,袁老师指出了心理学、人类学以及历史学对情感研究的三场革命:首先,心理学用实验技术对情感认知卷入的研究,在这一学科视角中,情感是健全理性必不可少的部分,没有情感,人们无法决策,从而将情感与理性相勾连。其次,民族志(人类学)学者对情感的文化维度的理解,情感表达需要符号与语言,而这跟中国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情感因此也是社会和文化的建构。最后,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发现情感的历史性。袁老师指出,历史学家要研究一个时代,必然会了解这个时代每个人的恐慌、焦虑和爱,如果没有对一个时代情绪的完整考察,那么对于历史的认知其实则是不够完整的。

袁老师在讲座最后为我们的学术写作提出了几条十分中肯的建议。他指出学术“提问”就是一场对话,学术研究需要研究者以问题与理论、同行、自己、研究对象、材料以及读者对话。在写作过程中,研究者应当充分尊重经验材料的完整性,辅以合理的想象,注重行文的简洁与表达的清晰,争取做到每一个结论都有充分的依据,将自己的实践逻辑讲述清楚。最后袁老师以潘忠党教授的一句话作为结语“学术品味要扎实为上,灵巧次之;缜密为上,宏大次之;清晰准确为上,文采修辞次之”。

1221637938377_.pic

近年来,质化方法特别是民族志成为新闻传播学子特别关注的研究方法。在第四讲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沙垚围绕“传播学民族志的十个关键词”进行了讲述。这十个关键词分别是:被质疑的代表性;开放性的研究设计;回到家乡做田野;如何开展预调研;如何选择研究对象;如何入场、如何与守门人过招;在局内人与局外人之间;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如何做田野笔记。其中,沙老师指出,在田野调查的场域中调研者需要寻找的是一种重复和日常,切莫着急去寻找新闻,而是要去寻找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同时,沙老师还提到了一种“跨文化”的视角,这指向的是调研者对所观察场域的好奇心,具体来说,如果你一直生活在某一环境中,你不会感到特殊,认为一切天然就应该是这样的,你只有到一个陌生的空间中,你才会感到好奇。而这也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能够回到家乡去做研究,因为调研者具备了一种跨文化的好奇心。

不仅如此,沙老师还结合自己的田野经验从四个方面讲述了“入场”的方法,例如熟人介绍、自上而下地进入田野或者以一种非研究者的隐蔽身份进入田野等。然而无论是何种方式入场,都必须在入场之前了解“场”中的权力结构、人员关系、文化禁忌和行为习惯,并抓住其中的意见领袖。在这个过程中,调研者需要有自己的价值批判,比如我们需要对自己进行审视,是否会注意到自己与被观察者之间不平等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等等。其次调研者还需要具备一种对社会历史的批判精神。传统的民族志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注平民和日常生活,尤其看重当地人的看法,以此来批评国家和文化精英建构的宏大叙事,这与今天的批判传播学不谋而合。

最后,沙老师讲述了调研者做田野笔记的一些具体方法。比如需要调研者在现场参与观察中获得一些信息,写出关键词或者感兴趣的事情作为自己的现场笔记。同时老师指出,在做访谈记录时不能完全依赖录音笔而是要做到及时整理,尤其是田野日志的成文,即要对现场笔记进行逻辑上的梳理以形成文章。

1231637942425_.pic

第五讲主讲人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陈阳。陈老师从符号学分析、对话分析、精神分析以及框架分析四种研究路径出发指出,文本分析法并非一种单一的方法,而是多种方法的综合。在讲述的过程中,陈老师结合小说、电视、电影相关案例以及自己的研究经验生动详细地描绘出文本分析法在新闻传播研究中的应用,令我们受益匪浅。

文分分析如何才能深入?这是文本研究者要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因为文本分析法不可避免地会陷入研究者的主观性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没有办法体现文本分析法的优势。陈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做到研究深入就是要走向理论,走向抽象。因为日常生活的我们思维都是具体的,但论文写作就是要跟我们日常生活的逻辑不一样,这需要学者阅读大量的理论,进而对经验现象进行归纳与总结。

以符号学分析为例,陈老师指出符号分析的三个维度:出现了哪些符号、符号如何组合在一起、哪些手法能把符号联系在一起。索绪尔认为,符号代表了某种事物或思想的记号或标志,而符号学的重点就是发现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去描述符号本身。陈老师以许子东《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为例具体讲述了许子东如何针对50篇文革小说进行分析,并指出许子东归纳出了29个情节单元。其中有意思的是,这50篇小说都描绘了文革中人们在灾难中获救的场景,这说明人性是有温度的,黑暗中是有光明的。这些文革作家集体无意识地呈现出的一丝光明,也是中国作家叙述悲剧区别与其他国家的表征所在。

本系列讲座由我院教授张森主持。在讲座进行中,学院众多老师同学积极参与其中,研讨气氛活跃,拓展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加强了我院和其他学校的交流与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学校邮箱:cupl@cupl.edu.com|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建设维护:光明新闻传播学院